在这个追求“快时尚”的时代,有一门慢工细活的传统技艺,以蚕丝为瓣、铜丝为骨,绽放千年而不败。在秦淮非遗馆,我们与江苏省级非遗项目绒花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周虹老师展开对话,探寻绒花技艺如何在当代生活续写“荣华”新篇。
7月26日,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余思程、陈欣睿、张可津三人来到秦淮·非遗馆,与周虹老师展开深入交流。作为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编织绣研究会副秘书长、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周虹老师一直致力于绒花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周虹老师介绍道:“绒花相传始于唐朝,曾是武则天时期的皇室贡品,在明朝时期有文献记载,在清朝的时候也尤为鼎盛。”
在明代,南京作为云锦织造中心,匠人们将制作云锦剩余的蚕丝巧妙利用,造就了绒花艺术的辉煌。如今,这门古老的技艺依然保持着最传统的制作方式:从染色、勾条到打尖、传花,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手艺人的心血。
团队跟随周虹老师的指导,亲身体验了绒花制作的关键环节。打尖时,剪刀在绒条上剪出精致的锐角;传花环节,手指灵巧地将花瓣层层缠绕;粘花作为整个组装过程的缠绕固定与最终收尾,每一处细节都力求完美。正如周虹老师所强调:“至今没有任何机器能够替代这些工序,因为绒花的灵魂就在手艺人的指尖。”
一朵绒花的绽放,是手心温度的传递。尽管短视频让绒花技艺广为传播,但真正的传承需要的不仅是热度,更是一份坚守的耐心。
“绒花谐音‘荣华’,寄托着最美好的祝福。”这朵永不凋零的花,曾是南京女子最珍贵的嫁妆,是母亲对女儿的殷殷期盼,更是邻里间传递温暖的纽带。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份“荣华”给予了人们面对生活的勇气;而在今天,它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在与周虹老师的交流中,我们一次次被深深触动,这朵绒花,从盛唐绽放至今,靠的不仅是精妙绝伦的技艺,更是“荣华不谢”的执着。当年轻的手指轻抚过古老的蚕丝,南京城便多了一抹永不褪色的春意——那是文明的薪火在延续,是千年匠心,如丝如缕,生生不息。
在秦淮·非遗馆的绒花工作坊,公众不仅能欣赏到精美的绒花作品,还能亲手体验制作过程,感受这门千年技艺的温度,让这份“荣华”永远绽放。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https://www.gji.haikoulhq.com/7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