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来临之际,为让传统文化在年轻群体中扎根,民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关工委联合南通理工学院志愿者,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七夕”系列活动。活动以趣味讲解、互动体验为主线,让年轻人与孩子在亲近传统的过程中,既收获了知识,也增进了情谊。
讲七夕由来,听传说里的文化
活动开场,南通理工学院志愿者借助图文并茂的PPT展开讲解。志愿者以“七夕为何成为传统节日”的提问切入,迅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现场举手抢答的身影此起彼伏。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到古代少女“乞巧”的习俗,志愿者用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其间穿插的“织女织布机的模样”“古人七夕的习俗”等问题,更让讲解充满互动感。年轻人不时用手机拍下PPT中的习俗插画,轻声向身边孩子介绍古代“晒绣比巧”的场景。一番讲解后,无论是小朋友还是年轻人,都对七夕的文化内涵有了清晰认知。
穿针乞巧赛,比谁是“小能手”
“乞巧”环节气氛热烈。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为参与者分发细针与彩线,比赛以完成穿针用时最短者为“巧手奖”得主。孩子们俯身桌前,瞪大双眼专注地将线尖往针孔里送,神情中满是认真;年轻人则相对从容,有人还悄悄为身边孩子示范“抿线固尖”的小技巧。最终,11岁的小陶率先完成,拿到奖品时,她举着线团望向身旁的志愿者,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现场的欢笑声洋溢着童真与活力。
串珠寄心意,巧手串起小美好
串珠体验环节中,大家围坐成圈,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早已备好彩色珠子与鱼线。理工学院志愿者耐心教孩子们搭配颜色,以“红白带出鹊桥意象”的讲解引导大家发挥想象;孩子们有的创作兔子挂件,有的设计手链,还主动与身边的年轻人分享创意。志愿者小林在帮小朋友固定鱼线时坦言,这是自己第一次尝试串珠,投入程度不亚于做实验。片刻后,桌上便摆满了亮晶晶的串珠作品,每一件都凝聚着手作的温度。
此次七夕活动虽以年轻人与孩子为主体,却让传统与童真碰撞出别样火花。孩子们在互动中领会了传统的意义,年轻人在陪伴中重拾了文化的记忆。下一步,民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继续聚焦年轻群体与孩子的需求,让传统节日活动更具活力与吸引力,让文化传承在欢声笑语中持续接力。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https://www.gji.haikoulhq.com/7028.html